101上中國社會史期末考重點(空大)
101上中國社會史(4-6章)重點
第四章:婦女與婚姻
第一節::社會地位
一、先秦時代婦女的地位
1.原始社會早期:距今250萬~50萬年前,男女群居雜處無別的「亂婚」。
2.距今20、30萬年前,由原始群體向母系氏族社會發展,亂婚過渡到按輩數通婚的「血緣婚」(族內婚).
3.距今4、5萬年時,東亞才進母系氏族社會。最代表性的是距今1萬7、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。此時期女男平等,且婦女佔有較高地位。
三代時:
4.夏朝:是有母不知有父的群婚時代。
5.商朝:尊先妣及妣祭。此時期貴族婦女可擁大量財富及高社會地位。
6.西周:農業興,體力佔勢優男性,漸能有私產。兩性地位漸有轉變徵兆,婦女地位低於商代。
7.春秋時代:母系社會仍存,婦女地位降落是大趨勢。從男女喪服差別,可知夫尊妻卑,父尊母卑的社會規範。
8.戰國時代:有殺嬰、溺女嬰之事。但秦國婦女地位和自由較東方諸國。
二、男尊女卑意識的開啟
☆歷考:漢代董仲舒把陰陽學說擴張到倫理生活,請問其說法如何?對男女社會地位的意識有何影響
1.漢代:是男尊女卑社會意識開啟時代。當時流行陰陽學說(君臣、父子、夫婦之義,皆取陰陽之道,夫為陽、妻為陰。),附會人事,將女性定位為家庭、社會中順從者角色,影響上層社會菁英份子對兩性看法,婦女地位因此更不如前。特別是「夫為妻綱」成為多數人預設理想社會概念
※著名的女教書:
A.劉向《列女傳》是接受董仲舒陽尊女卑的理論。
B.班昭《女戒》對此後中國歷史之女教書籍影響深遠(宣揚婦女三從四德及貞觀的觀念)。後有呂坤加進插圖。
C.許慎《說文》說「婦」字是「婦者,服也。」
D.徐皇后《內訓》她是明成祖’皇后,其主張女子讀書。
E.陸圻《新婦譜》闡發三從四德之道。
F.清朝:藍鼎元《女學》。
G.李晚芳《女學言行錄》。
H.陳弘謀《教女遺規》。
I.王相將他母親的《女範捷錄》和《女戒》、《女論語》、《內訓》三書合定成《女四書》,將貞節觀念宗教化,使貞節觀念達到極點,也是婦女地位低落至極的時期。
2.唐代:開放型社會,婦女相對自由,地位相對提高。
3.宋代:理學對女性束縛,是影響女性社會地位不高第一因素。女性財產繼承權漸少是第二因素。
4.宋迄明、清:是中國女性漸低落時期。明、清:女性商品化、纏足和殉節普及化。清已達頂峰。
A.婦女只能分少許嫁資,不能與兄弟有繼承家產權。
B.夫毆妻,元朝律令允妻提離婚要求,傷則須自己提告訴。
C.夫逃亡,元律令允七離,明、清規定3年以上才准改嫁。妻在離婚上受之不平等待遇,是從唐律文以來一個趨勢。
☆評量、歷考:中國婦女地位由古至今,歷經多次起伏漲落。試舉出你認為中國婦女地位的重要轉折階段,並說明轉折的狀況與原因。
1、西周時期:由於鐵器被作為農具廣泛使用,農業生產日漸發達,由男性從事勞動,女性負責家務的男女分工形成。加上私有財產制逐漸興起,因為體力而有較高勞動力的男性因而有較多私產。由子嗣繼承私人財產的期望與行動,衍生為強調父系血緣,反映在祭祀活動上,便是祭祀對象於女性祖先轉為男性祖先,是現階段可知兩性地位轉變的濫觴,婦女地位逐漸下滑。
2、漢代:男尊女卑的社會意識從漢代開始出現,當時流行陰陽學說,儒者董仲舒更將陰陽學說從政治範疇擴及、附會於人事,將女性定位為家庭、社會中順從者角色,影響上層社會菁英份子對兩性看法,特別是「夫為妻綱」成為多數人預設理想社會概念,婦女地位因此更不如前
☆班昭的著作:《漢書》、《女誡》、《東征賦》等
第二節:家庭地位
*今日婦女地位提高,經濟是最主要因素。財產權的變化是觀察中國婦女在家庭乃至社會地位轉移的重要角度,特別是家庭地位。
一、男主外、女主內(《周易,家人》)
1.商:貴族婦人擁有財產權,家庭地為高。
2.周:認為紂王寵信 己誤國,不許婦女干政事。
3.戰國:思想開放,工商興,婦女在家扮妻媳角色,也有機會擴己工作領域,並有權力及自由。
二、男尊女卑
1.漢:君權高漲,男尊女卑明顯。離婚面,男居主導。男廣蓄妻妾合法。 婦女處境比後代要好。
2.東漢:倡禮法,社會上主張以禮法束縛女子,如班昭<<女戒>>七篇。
3.南北朝:政權對立,社會大亂,禮法鬆散,婦女地位明顯變化。原因:A.亂事多,婦女常被掠奪。B.士族雅好樂宴,增加婦女需求。婚姻關係缺保障,婦女家庭地位低。婚姻重門閥等級。
三、開朗、活潑的隋唐婦女
☆歷考:唐代婦女在社會與家庭地位較漢代高,請問其原因為何?
1.隋唐:婦女社會及家庭地位有提高。
2.唐:特有的”閨門不肅”禮教不興時代,游牧民族遺風與政策開放所塑造的社會風氣下,貞節觀念相對淡薄,卻塑造開朗、奔放、勇敢、精神面貌。家庭地位高,畏妻成風氣。知書識字人多,無”女子無才變是德”觀念、經濟來源豐厚。。
3.五代:婦女地位與唐同,影響後世最大的是纏足(其前無此習俗)。被禁閨閣中。
四、宋代婦女形象 ☆歷考、作業:請描述宋代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形象
1.宋:初期襲五代風,貞操觀念寬鬆。
2.司馬光《家範》提好婦條件是柔順、清潔、不妒、儉約、恭謹、勤勞六項。
3.鄭濤《鄭氏家範》強調「婦女史姑舅以孝,事夫以禮,對姐以和,無故不出門。」
4.袁采《世範》認為妻該助夫理家務….
5.司馬光主張女子讀書習字必要不可缺。
五、地位低落的明清婦女
1.是婦女地位低落時代,此與明清儒學、政、經、社發展密不可分。
2.都不肯定婦女運用嫁妝的法律權及限寡婦財產權。
3.明末:多數人不給女子讀書。社會開始出現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說法,對婦女教育著重為婦、為媳之道。(呂坤、《溫氏母訓》)
4.也有不少反對不讓婦女識字者,如袁枚、陳碧城多支持女子讀書受學。
5.纏足、妾侍制、守節與殉節行為普遍、溺嬰、祖先崇拜及男女有別等倫常觀念,政、經、社及文化交互作用,使婦女地位趨於低落。
※ 清代婦女地位低落,鼓吹婦女代表人物:
1.李汝珍、袁枚、陳碧城、俞正燮。
2.均批判纏足、貞節、蓄妾,承認男女智慧平等,女應參政,設女校。
3.康有為、梁啟操:推變法,鼓吹女權運動,設女學堂,均使女權地位提昇。
☆評量:請說明以經濟能力(財產權)觀察婦女的家庭或社會地位的原因。
享有財產所有權與使用權,代表一定程度上行為自主的自由。近代婦女地位提高因素眾多,經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。因此,財產權變化是觀察中國婦女在家庭,乃至社會地位轉移的重要切入點。
☆評量:五代時期,婦女地位與唐代並無二致,但女性纏足風俗的出現卻影響後世甚鉅。請問纏足為何被視為惡習?
纏足風俗對付取最大的傷害,不僅在以永久性而不人道方式,造成婦女肢體損害而行動不便,更在纏足使婦女的行動力與謀生能力下降,因而不得不依附男性,失去獨立人格,進而社會或家庭地位都日漸受貶抑。
第三節:婚姻、再嫁與守節
一、婚姻之型式:
(一)掠奪婚:男子未獲得女子及其親屬同意,強行掠奪女子為妻,是中國上古時代的普遍現象,邊疆民族以戰爭達成與中原皇室婦女和親,亦屬此形式。
(二)買賣婚:以財物購買妻妾的婚姻方式。從後代法律禁止買賣婦女,反映中國歷代皆有將婦女當作財物出賣情形。
(三)交換婚:兩家互以異性家屬交換婚配,遼、金、元三朝世代交換婚姻相當普遍,是鞏固政治和擴大勢力的手段。
(四)服役婚:男子在婚前或婚後,須在妻家服役若干時日,是買賣婚的變形,在少數民族歷史中時常出現。「入贅」,目的、性質雖與服役婚不完全相同,但有相近之處。
(五)聘娶婚:「聘」代表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與聘約,男女依聘之程序嫁娶。聘娶婚在周代便奠定禮制基礎,漢唐以降,法制保障了聘娶婚程序,形成中國婚姻主要形式。
(六)其他嫁娶形式
1.選婚與罰婚:為強制婚,帝王婚為選婚;將犯人女子配給臣下或限定在一範圍內配婚,是為罰婚:
a.將犯罪者妻配給他人。 b.將罪犯家屬編為賤民,使其子女永為賤民,禁與良民通婚。
2.贈婚與賜婚:強婚是也。
3.收繼婚與續嫁:父死兒娶後母為妻為收繼婚,弟於兄死後娶嫂為妻,兄於弟死娶弟媳為妻,自秦來被批為”烝報”,漢禁收繼婚。續嫁則為姐亡妹續嫁給姐妻。
4.贅婚與養媳:
5.虛合與 姘度:虛合是為死亡男女暗婚禮:含冥婚及過門守貞。姘度指不按禮法,男女私相結合長期同居。
二.、再嫁與守節
(一)、禮法與貞節觀念:
1.漢代:婦女再嫁之風頗盛,但貞節觀念也受到重視。
2. 三國、魏晉南北朝由於變亂頻仍,禮法崩壞,貞節觀念趨向寬鬆,改嫁之風較前代盛,社會對貞節觀念相當淡漠,不再輕視再嫁寡婦。
(二)、兩性關係開放的時代:
1.隋唐以來,兩性關係相對開放,貞操觀念自淡薄,未婚少女私結情好,有夫之婦另覓情侶,離婚及夫死改嫁蔚成風氣。
2.宋代:一般認為宋代婦女地位改變,轉而強調守節,乃受理學家「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」說法影響,強調守貞操時代.。其實:
A.宋法允寡婦改嫁或招進後夫(接腳夫)。
B.神宗時,允婦女在夫外出時,長期不知消息時,可申請改嫁。
C.允婦女居夫喪或父母喪而貧乏不能謀生時,守喪100天後自行娶嫁,視為同情。
(三)、貞節觀念轉強的關鍵
1.元朝:對貞節要求比宋有過而無不及。成宗之後,朝廷限制寡婦再嫁,助長貞節風氣形成。
2.明代:a.在政府、學界與社經影響下,守寡觀念一再強化。
B.法律上不讓婦女繼承財產。再嫁也不能保有原來嫁妝。
c.透過通俗圖文促使《列女傳》《內訓》《古今列女傳》、等女教普及,貞節觀念逐漸滲入中下階層。
3.清朝:朝廷與士人競相倡貞節,婦女地位低落至極致。
☆評量:婚姻問題的研究意義為何?為什麼「守節」與「再嫁」是研究中國社會的重要切入點?
婚姻指男女合法結合形成社會認可之夫妻關係,是擴展人際關係的重要網絡,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。不同社會中,婚姻與家庭性質、功能、形式各有不同,反應了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。因此,就歷史學而言,研究婚姻即是研究社會的發展。
婚姻範疇中所包含的問題繁多,必須選擇特定問題深入研究。就傳統中國而言,社會靠禮教與家法維繫,守節與再嫁是其中極為重要的文化現象,其轉變反映了社會文化變遷,因此是研究中國社會的重要切入點。
☆評量:請舉出中國傳統社會中,貞節觀念由弱轉強的時期,並說明其原因。
1、東漢時期:由於東漢時,禮教受到社會重視,貞節觀念愈顯盛行,婦人貞名與男子氣節,同為儒家禮法觀念肯定,節婦成為東漢重要社會現象。
2、元代:元代對女子貞節要求較前代嚴格,成宗之後,朝廷限制寡婦再嫁,助長貞節風氣形成;政府旌表節烈婦女,促使節烈風氣益盛,被認為是節烈觀念由弱轉強的關鍵時代。
3、明代:明代貞節觀念較元代更為增強且普及,在政府、學界與社會經濟多方面影響下,守寡觀念一再為強化,理學對禮法的見解普遍為社會接受,且透過通俗圖文促使《列女傳》等女教讀物向中下階層普及
第四節:傑出的女性
*中國歷代婦女對歷史發展有重大貢獻者不勝枚舉:
1.女英雄婦好、 2.上書救父緹縈、 3.才女班昭、 4.改革家文明太后、 5.一代女皇武則天、6.親善大使文成公主、7.名詞人李清照、8.紡織先驅黃道婆、9.女科學家王貞儀、10.女革命家秋瑾。
*僅依時間先後,分別介紹六位代表性人物。
一、女英雄婦好(生卒不詳):
婦好為商王武丁王后之一,非但主持祭祀,也掌管軍隊作戰。武丁時代的治績,與婦好出謀策劃、統兵征討關係密切。婦好不僅為殷商政治貢獻才智,也是商王朝建立顯赫功業的重要將領。
二、改革家文明太后(438-491)
文明太后本姓馮,是北魏文成帝皇后。透過政變使北魏孝文帝繼任帝位,因而臨朝稱制。馮太后執政期間,對外與柔然、高麗、吐谷渾等國結好,又以武力抗擊南朝侵擾。對內則自承明元年(西元476年,北魏孝文帝即位),以孝文地名義進行官僚系統、文化、經濟等改革,積極推動漢化政策,有效化解保守勢力反對,剷除專橫跋扈的宗室諸王,對北魏與後世歷史發展影響深遠。
三、親善大使文成公主(623-680)
吐蕃為羌人所建國家,其領袖棄宗弄贊貞觀年間向唐請婚,太宗以文成公主許之。文成公主將中原絲織品、服飾、生活用具及烹飪方法帶到西藏,引進耕田器具、干支計時等天文歷算、建築技術與佛教。棄宗弄贊創制藏文,遴選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。文成公主入藏,與其後之金城公主入藏,促進了中原與藏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建立了唐與吐蕃間「患難相恤,暴掠不作」的密切關係。
四、名詞人李清照(1084-1155?)
李清照,號易安居士,善詩文,與金石名家趙明誠結褵,共同從事學術研究、詩詞唱和及蒐整金石書畫,生活美滿。靖康之難,宋室南渡,趙明誠染病身死,李清照被迫放棄珍藏,漂泊南逃。透過詩詞,李清照描述南渡前後不同的生活情境與遭遇,南渡前多屬家庭生活、夫妻愛情寫照,南渡後多感傷時事、思戀故國抒懷,文字女性特徵明顯,凸顯其女性意識與創作才華,是中國文學史著名詞人。
五、紡織先驅黃道婆(生卒不詳,南宋淳祐之後(約1245))
黃道婆幼時被賣作童養媳,不堪夫家虐待,逃至海南島。海南島是中國主要產棉區之一,棉紡織技術進步。黃道婆在該地生活三十餘年,學習當地棉紡織技術,後回到故鄉松江府烏泥徑將技術傳授鄉民。此紡織技術由烏泥徑擴展到松江各地,最後遍及長江中下游地區,松江府因此在元朝後期成為中國棉布生產中心。黃道婆為中國著名紡織家,明清以降民眾仍不斷興建廟祠以紀念之。
六、女科學家王貞儀(1768-1797)
王貞儀,字德卿,自幼庭訓嚴格,除承繼父親醫學卜術,也隨父親行腳各地,對事物現象考察深入。王貞儀反對迷信,崇尚考據實學,精研中國天文曆算。除透過實驗瞭解天文現象,也以長年觀察累積的天文、氣象資料,與古人及西洋傳教士的研究成果,撰寫許多科學著作。同時,兼長醫理與臨床,救人甚眾。然而,王貞儀過世前未獲世人所知,直到卒後六年,才因著名學者錢儀吉讚賞其遺稿而開始為世人所知。
文明太后本姓馮,是北魏文成帝皇后。透過政變使北魏孝文帝繼任帝位,因而臨朝稱制。馮太后執政期間,對外與柔然、高麗、吐谷渾等國結好,又以武力抗擊南朝侵擾。對內則自承明元年(西元476年,北魏孝文帝即位),以孝文地名義進行官僚系統、文化、經濟等改革,積極推動漢化政策,有效化解保守勢力反對,剷除專橫跋扈的宗室諸王,對北魏與後世歷史發展影響深遠。
三、親善大使文成公主(623-680)
吐蕃為羌人所建國家,其領袖棄宗弄贊貞觀年間向唐請婚,太宗以文成公主許之。文成公主將中原絲織品、服飾、生活用具及烹飪方法帶到西藏,引進耕田器具、干支計時等天文歷算、建築技術與佛教。棄宗弄贊創制藏文,遴選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。文成公主入藏,與其後之金城公主入藏,促進了中原與藏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建立了唐與吐蕃間「患難相恤,暴掠不作」的密切關係。
四、名詞人李清照(1084-1155?)
李清照,號易安居士,善詩文,與金石名家趙明誠結褵,共同從事學術研究、詩詞唱和及蒐整金石書畫,生活美滿。靖康之難,宋室南渡,趙明誠染病身死,李清照被迫放棄珍藏,漂泊南逃。透過詩詞,李清照描述南渡前後不同的生活情境與遭遇,南渡前多屬家庭生活、夫妻愛情寫照,南渡後多感傷時事、思戀故國抒懷,文字女性特徵明顯,凸顯其女性意識與創作才華,是中國文學史著名詞人。
五、紡織先驅黃道婆(生卒不詳,南宋淳祐之後(約1245))
黃道婆幼時被賣作童養媳,不堪夫家虐待,逃至海南島。海南島是中國主要產棉區之一,棉紡織技術進步。黃道婆在該地生活三十餘年,學習當地棉紡織技術,後回到故鄉松江府烏泥徑將技術傳授鄉民。此紡織技術由烏泥徑擴展到松江各地,最後遍及長江中下游地區,松江府因此在元朝後期成為中國棉布生產中心。黃道婆為中國著名紡織家,明清以降民眾仍不斷興建廟祠以紀念之。
六、女科學家王貞儀(1768-1797)
王貞儀,字德卿,自幼庭訓嚴格,除承繼父親醫學卜術,也隨父親行腳各地,對事物現象考察深入。王貞儀反對迷信,崇尚考據實學,精研中國天文曆算。除透過實驗瞭解天文現象,也以長年觀察累積的天文、氣象資料,與古人及西洋傳教士的研究成果,撰寫許多科學著作。同時,兼長醫理與臨床,救人甚眾。然而,王貞儀過世前未獲世人所知,直到卒後六年,才因著名學者錢儀吉讚賞其遺稿而開始為世人所知。
曹大家 :史家班彪、班固修史未盡而亡故,漢文帝憂心後繼無人且恐文稿遺佚,詔令班昭繼承父兄志業。班昭受命點校秘書,歷時三、四十年,完成《漢書》。此後,文帝數度詔班昭入宮,教育皇后嬪妃,而號「曹大家」。
秋瑾:清末革命義士,將對清末時局的不滿與女權問題的關心化為行動,除參與革命外,發行《中國女報》,創立「天足會」,提倡婚姻自由、女子教育和自立,並籌組女國民軍,對日後參與革命女性產生積極影響。
武則天: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。武則天雖以嚴刑與權謀鬥爭對付反對者,造成一時朝野風聲鶴唳,卻也透過開創「殿試」,辦「武舉」或接受薦舉方式,提拔不少人才;重視農業生產,行均田制,抑制土地兼併,促進社會經濟發展;鞏固唐代西部邊防,發展與四鄰商業交通,促進中原與西域的文化經濟交流。
烏泥徑被 :中國紡織先驅黃道婆在海南島學習當地棉紡織技術三十餘年,後回到故鄉松江府烏泥徑將技術傳授鄉民,利用此紡織技術生產的「烏泥徑被」遠近馳名。此技術由烏泥徑擴展到松江各地,遍及長江中下游地區,松江府因此在元朝後期成為中國棉布生產中心。
☆評量:近代中國婦女角色變化大異於傳統社會,是什麼力量促使這樣的轉變發生?
近代中國婦女角色地位的變化大異於傳統社會,促使其改變的動力,除受西方女權思潮影響之外,主要動力是來自男性知識份子、政府(政黨)和女性本身。
男性知識份子最早觸發婦女改變,然而這個階段中,知識份子雖力圖改變婦女地位,卻只是將婦女問題置於強國保種、救亡圖存的現實需求中考量,而非以婦女為主體。這樣的態度持續中國婦運發酵,雖然有效改變了婦女處境,也被婦女接受,但卻模糊了婦女運動中的性別角色,未確切解決婦女問題。
幸而這樣的態度並未影響以婦女為主體的婦運發展,婦運也逐步在教育、參政、就業及家庭婚姻方面,鼓勵婦女獨立自主。八十年代之後,婦運開始採用誇張的言語、文字與肢體行動引起社會大眾注意,進而批判國家政策或法規。
總之,中國女性在男性及國家政策主導下擺脫傳統束縛,開始獨立自主。隨著女性自主意識昇高,以婦女為主體的婦運漸受重視,都是傳統社會所未見。
☆評量:根據本單元五講次對中國歷史上婦女問題的探討,請簡要說明中國婦女在傳統家庭與社會的地位及變化。
隨朝代推進,婦女地位呈現日益低落的趨勢。不過,婦女的家庭與社會地位雖日益貶抑,但仍隨地區性差異、朝代風格、個人社會階層與身份,甚至同一時空下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,而有不同的表現。然而,儘管多數時候中國婦女家庭與社會地位與處境不理想,但對家庭乃至社會貢獻絲毫不減,甚至在環境條件限制下,仍有眾多傑出女性。
第五章:社會衝突與協調
第一節:社會衝突:變亂
一、起義或叛亂:社會衝突主要指歷史上人群因政治或社會對立所引發的亂事,破壞社會和諧,造成社會秩序紊亂崩潰,甚至影響政治穩定或政權興滅。
1.好比中國共產主義史學家以「階級鬥爭說」,將反對既有政權活動皆視為「農民起義」,動亂被解釋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,以凸顯階級剝削與對立的嚴重性,但真正由農民發起的變亂不多,也忽略了變亂成因的複雜性,及政府與民間為緩和衝突所做的預防及善後協調。
☆歷考:試就黃巾之亂、方臘之亂、李自成之亂,擇二敘述對時局發展的影響。
二、歷史上的變亂
1.陳勝、吳廣的叛秦、2.西漢末赤眉、綠林之亂、3.東漢末黃巾之亂、 4.李特、李雄益州流民之亂、5.黃巢之亂、6.方臘之亂、7.晚明李自成之亂、 8.太平天國之亂。本講與下講次共介紹五次歷史上較重要的變亂:
(一)西漢末赤眉、綠林之亂
*形成背景:
(一)西漢末赤眉、綠林之亂
*形成背景:
1.土地兼併等社會問題。
2.君主荒怠政事。
3.王莽篡漢後,各項改革陳義過高,卻所用非人。
4.降外族封號引發戰生,導致社會不安。 5.境內連年災荒,飢民流徙。
*事件大略:
因戰亂災荒而流徙的飢民演變為有組織的暴動集團,發動叛變,由綠林軍首先起事,後有赤眉軍。起初均未有奪天下之意,後南陽豪強勢力加入後,方以繼承漢高祖之業為號召。
反對王莽的赤眉、綠林與南陽劉秀等豪強勢力,雖一度取得優勢,建立更始政權,但卻因內部矛盾而分裂,且不能相互合作,彼此征戰削弱軍力。
赤眉、綠林交戰時,劉秀取得黃河南北區域,定都洛陽建立政權,號漢光武帝。赤眉雖取得長安,但因不改流寇作風,喪失民心,且在戰爭中削弱戰力,而為光武所敗。
赤眉、綠林交戰時,劉秀取得黃河南北區域,定都洛陽建立政權,號漢光武帝。赤眉雖取得長安,但因不改流寇作風,喪失民心,且在戰爭中削弱戰力,而為光武所敗。
黃巾之亂 :東漢和帝以後,由於農村凋敝、朝政腐敗、國庫空虛,兩次黨錮之禍後,宦官專權,加上天災不斷,太平教領導人張角藉宗教之名,聲稱漢朝氣數已盡,號召群眾起事,號黃巾軍。黃巾之亂雖告失敗,卻強烈撼動東漢統治基礎,且漢廷為盡早敉平亂事,擴大地方州牧職權,演變為地方群雄割據,間接導致東漢滅亡。
(二)李特、李雄益州流民之亂
*形成背景:
1.晉君主與諸王爭奪權位,造成八王之亂。
2.戰爭引發境內飢荒、瘟疫,居民流徙,慘遭屠殺掠奪。
*事件大略:
關中地區災荒,居民流徙。流民領袖懇請朝廷允許至巴蜀寄食,但流民避難期間,流民領袖李特等人聚集群眾引發晉廷疑懼,晉廷逼迫流民歸附原籍,造成叛變。
李特取得廣漢、四川,後雖戰敗死,但其子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政權,且因戰事稀少,簡刑約法,徭役較輕,人民生活安定,社會經濟文化都有成長。然而,李雄死後,大成政權內部因皇位爭奪引發戰事,失去人民支持,為東晉桓溫所滅,享國四十六年。
(三)魏晉南北朝的其他變亂
魏晉南北朝由於政局混亂,戰爭導致人民流徙,而變亂叢生。除李特、李雄益州流民之亂,尚有夏江之亂(303)、豫荊流民叛亂(310)、荊湘流民叛亂(311);東晉末,孫恩盧循之亂;劉宋時,益州、南齊及三吳地區變亂;北魏末,六鎮、河北、關隴變亂等,都是因戰爭頻仍,社會長期動亂不安所形成。
介紹唐宋之降三次重要社會衝突。
(四)黃巢之亂
*形成背景:
1.安史之亂後,藩鎮割據、宦官專政等社會潛在危機相繼暴露,各種變亂雖相繼敉平,但社會衝突仍逐漸升高。
2.黃河中下游連年水、旱災,居民無以維生。
*事件大略:
私鹽販商王仙芝首先稱叛,由落第士人轉營私鹽商販的黃巢投附。唐廷雖以分化策略離間王仙芝與黃巢,但黃巢敗王仙芝後,反為餘眾推舉為王。黃巢拒絕唐廷以節度使名義招安後,取得長安,建國號大齊,派使四出勸降,也頒佈法令整頓紀律以穩固鎮權。
然而,由於黃巢軍過於輕敵,且入城後殺戮過重而失去民心,雖短暫據有長安,很快遭唐軍反攻而敗走,最後遭黃巢降唐部降朱溫與唐將沙陀人李克用擊潰。不過,之後其子黃浩仍以餘眾勢力,在長江流域與洞庭湖一帶活動,長達七年之久。
(五)方臘之亂
*形成背景:
1.王安石變法試圖改變宋代冗兵、冗費問題,反引發新舊黨爭,加速政治腐敗。
2.宋代實施專賣制度以增加國庫收益,衍生出走私貿易。由取締走私貿易,引發武力暴動與對抗。
3.徽宗時,蔡京、童貫、朱 等人以造作局、花石綱聚斂財富珍奇,引發民怨,侵犯地方豪紳權益,激起叛變行動。
*事件大略:
小地主方臘以宗教之便聚集群眾,號召殺朱 ,以江南為基礎,統一天下,建立政權。在奪取宋廷東南政治經濟中心杭州後,方臘受到鄰近諸州響應。
宋廷原將重心至於「聯金滅遼」戰事中,對方臘起兵不以為意。方臘佔領杭州後,方震恐以對,除廢造作局、花石綱,更終止聯金滅遼軍事行動,調精銳部隊以攻之。
方臘事件為期僅三、四個月,部眾就發展到上百萬人,對宋廷統治造成極大威脅。宋廷雖以聯金滅遼精銳部隊南調,敉平亂事,但軍力疲弱,使宋對金外交政策始終居於劣勢,對北宋滅亡有間接影響。
(六)晚明李自成之亂
*晚明社會背景:
1.明神宗、熹宗以降朝政敗壞。
2.明中葉後,土地兼併、貧富懸殊日益嚴重;稅役苛重,及天災人禍使人民無以維生。
*促成陝西地區首先變亂事件:
1.陝西飢荒連連,人民流徙或被迫成為強盜。
2.西北軍餉積欠,復遭將官冒領苛扣,引發士兵叛逃,社會不安。
3.朝廷增加田畝賦稅,號「遼餉」,以應付東北戰事,徵稅超過負荷,民眾棄田逃亡。
4.裁撤驛站使陝西驛卒無以維生,而與潰兵民變結合,變亂擴大。
*事件大略:
在陝西飢民、潰兵與失業驛卒的亂事中,李自成由獻計叛軍出身,後雖因明廷圍剿敗逃,但卻利用河南災荒再起。李自成在河南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,並推行經濟改革政策,賑濟貧窮,宣揚己軍為仁義之師,受各地士民接納而迅速擴張。
李自成建國,號「大順」,一度佔有北京。在北京,李自成廢除八股文,改策試,並分兵經略各地,傳檄招撫南方將領。然由於未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鞏固政權,軍隊逐漸腐化渙散。外有南明力圖恢復,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又與滿清結盟,李自成受到清軍攻擊,一路潰敗。最後,李自成在退避中被鄉民打死,餘眾轉而聯明抗清,直到康熙二年被清軍全數消滅。
然而,由於黃巢軍過於輕敵,且入城後殺戮過重而失去民心,雖短暫據有長安,很快遭唐軍反攻而敗走,最後遭黃巢降唐部降朱溫與唐將沙陀人李克用擊潰。不過,之後其子黃浩仍以餘眾勢力,在長江流域與洞庭湖一帶活動,長達七年之久。
(五)方臘之亂
*形成背景:
1.王安石變法試圖改變宋代冗兵、冗費問題,反引發新舊黨爭,加速政治腐敗。
2.宋代實施專賣制度以增加國庫收益,衍生出走私貿易。由取締走私貿易,引發武力暴動與對抗。
3.徽宗時,蔡京、童貫、朱 等人以造作局、花石綱聚斂財富珍奇,引發民怨,侵犯地方豪紳權益,激起叛變行動。
*事件大略:
小地主方臘以宗教之便聚集群眾,號召殺朱 ,以江南為基礎,統一天下,建立政權。在奪取宋廷東南政治經濟中心杭州後,方臘受到鄰近諸州響應。
宋廷原將重心至於「聯金滅遼」戰事中,對方臘起兵不以為意。方臘佔領杭州後,方震恐以對,除廢造作局、花石綱,更終止聯金滅遼軍事行動,調精銳部隊以攻之。
方臘事件為期僅三、四個月,部眾就發展到上百萬人,對宋廷統治造成極大威脅。宋廷雖以聯金滅遼精銳部隊南調,敉平亂事,但軍力疲弱,使宋對金外交政策始終居於劣勢,對北宋滅亡有間接影響。
(六)晚明李自成之亂
*晚明社會背景:
1.明神宗、熹宗以降朝政敗壞。
2.明中葉後,土地兼併、貧富懸殊日益嚴重;稅役苛重,及天災人禍使人民無以維生。
*促成陝西地區首先變亂事件:
1.陝西飢荒連連,人民流徙或被迫成為強盜。
2.西北軍餉積欠,復遭將官冒領苛扣,引發士兵叛逃,社會不安。
3.朝廷增加田畝賦稅,號「遼餉」,以應付東北戰事,徵稅超過負荷,民眾棄田逃亡。
4.裁撤驛站使陝西驛卒無以維生,而與潰兵民變結合,變亂擴大。
*事件大略:
在陝西飢民、潰兵與失業驛卒的亂事中,李自成由獻計叛軍出身,後雖因明廷圍剿敗逃,但卻利用河南災荒再起。李自成在河南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,並推行經濟改革政策,賑濟貧窮,宣揚己軍為仁義之師,受各地士民接納而迅速擴張。
李自成建國,號「大順」,一度佔有北京。在北京,李自成廢除八股文,改策試,並分兵經略各地,傳檄招撫南方將領。然由於未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鞏固政權,軍隊逐漸腐化渙散。外有南明力圖恢復,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又與滿清結盟,李自成受到清軍攻擊,一路潰敗。最後,李自成在退避中被鄉民打死,餘眾轉而聯明抗清,直到康熙二年被清軍全數消滅。
太平天國之亂 :清末由於鴉片戰爭後,鴉片大量進口,白銀外流;外國紡織、手工業傾銷,使中國傳統手工業解體;軍費、賠款及地方官吏濫徵,民窮財盡;加上戰後政府威信全失、又天災不斷,造成國內大小亂事四起。落第士人洪秀全創「拜上帝會」,且趁廣西飢荒起事,建號太平天國。
太平天國起初號令甚嚴,崛起迅速,全盛時期佔有湖北、安徽、廣西與長江流域。後因內部爭奪權勢而矛盾相殘,後在清廷將領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率軍,以及英、法等國派兵協助下,在同治三年(1864)消滅其主力,並在兩年內相繼敉平餘黨。太平天國之亂共歷時十四年,影響中國十八省。
遼餉:明中葉內亂外患不斷,軍餉不足,自滿清崛起,遼東兵興以來,國庫收支不足,明廷決議每畝田增加賦稅,專供禦遼軍費,稱為遼餉。
花石綱 :徽宗時,蔡京、童貫等人以豐亨豫大之說、「應奉御前」為名,在各地聚斂財富。其中朱
在蘇州主持蘇杭應奉局,搜刮珍寶花石,強迫人民捕捉珍奇異獸、撈取奇石,號花石綱。
☆評量:宋代經常出現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變亂?
冗兵、冗費造成國用不足,一直是宋代朝廷的燙手山芋。由於宋代社會經濟發達,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,便開始實施茶、鹽、酒等專賣制度以充實國用。然而,專賣品售價與生產成本的大幅落差,使冒險走私以牟利的貿易行為出現。宋廷以武力抑制走私,便時常爆發與私販間的武力衝突。宋代亂事多達數百件,其中茶、鹽等經濟活動有關。
第二節:災荒
※ 我國歷史上有,水、旱、蝗、雹、風。疫、雪霜及地震等災害。
一、災荒的實況(略):史料所呈現中國的災荒狀況:天災引發的飢荒、流徙是人禍之外,造成社會衝突、引發災荒的重要因素。中國疆域遼闊,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十分複雜,災害特別頻繁。鄧雲特所著《中國災荒史》,對中國歷史可考的各項災害有詳細統計研究,值得參考。目前受限於史料,對中國災荒所知遠低於實際。此外,由於越接近現代,史料越多,記載越詳,而有時代越晚,災害越多的現象。然而,數量的多寡不能判定歷代災荒頻率,次數也無法表明受害程度,數據僅能顯示中國歷史上災害的大致情況,說明災荒頻仍及影響。
☆評量:中國歷史上,在災荒主要形成的因素有哪些?☆歷考:造成中國歷代災荒的人為因素為何?
二、災荒的原因:1.自然因素2.人為因素
中國災荒的嚴重與頻仍,與境內地形、氣候的複雜息息相關。災荒產生原因,包括:
1.自然環境:在自然環境方面,地理環境如地形、地質,氣候變動,如雨量分配不均,是旱、潦等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。人為社會條件方面,統治者苛斂,減弱農民防災能力是導致災荒主因。
2. 人為因素:社會內部各項條件則決定了災害對社會的損害程度。其中,統治者苛斂,減弱農民防災能力是導致災荒主因。錯誤的救災政策更會導致災荒蔓延。戰爭是導致災荒的另一主因,除直接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傷,戰爭所需軍需兵源、戰爭所帶來的疾病都是削弱民力的社會浩劫。災荒擴大又助長戰爭蔓延,因此戰爭對社會生產力摧殘最大。
☆評量、歷考:災荒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造成哪些影響?
三、災荒的影響:1.人口流動2.農民暴動3.異族入侵4.影響經濟發展。
(一)就社會層面而言,災荒造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口流動、農民暴動與異族入侵三方面。
1、人口流動:由於災荒破壞地區性經濟或導致社會秩序解體,人民為求生或避禍,向外地尋求生存機會,形成大規模的人口流徙現象。
2、農民暴動:歷史上所發生的農民變亂,無論規模大小、時間久暫,多由災荒促發。若有野心者從中煽動,便會爆發暴動,轉為大規模武裝叛亂,甚至推翻舊王朝、建立新政權。
3、異族入侵:中國史上外族侵擾,多利用中國境內凶荒動亂之時。
(二)就經濟角度而言,災荒使農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。
1、人口流動:由於災荒破壞地區性經濟或導致社會秩序解體,人民為求生或避禍,向外地尋求生存機會,形成大規模的人口流徙現象。
2、農民暴動:歷史上所發生的農民變亂,無論規模大小、時間久暫,多由災荒促發。若有野心者從中煽動,便會爆發暴動,轉為大規模武裝叛亂,甚至推翻舊王朝、建立新政權。
3、異族入侵:中國史上外族侵擾,多利用中國境內凶荒動亂之時。
(二)就經濟角度而言,災荒使農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。
災荒發生造成流徙或死亡,人口減少,勞動力不足,復以土地荒蕪或破壞土質,降低生產力,人民所得減少,被迫借貸,高利債務又壓縮人民所得,加重人口流失,如此循環直接破壞整個社會生產力,使原有經濟衰落。
第三節:救濟
*災荒救濟措施的目的,在官方與民間以事前預防、臨災救濟,及事後善後的方式,協調緩和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社會衝突。
一、預防措施:積極預防之道是興修水利,建立完備的倉儲制度。
(一)興修水利(水利的設施修築)
(一)興修水利(水利的設施修築)
我國災害中,以水旱災最多,歷代都曾提出興水利以防災,執政者也多致力於灌溉、濬治等水利措施。濬治河川是消弭水患的根本辦法,特別是黃河的整治。歷代政權為減少水患,多著力水利設施修築與河道疏浚,但多屬局部改善或零星修葺,而非常全面長期性整頓,僅至於治標。
(二)倉儲制度(穀物的積蓄)
(二)倉儲制度(穀物的積蓄)
中國農作物生產受天候影響極大,欲預防災害引發饑饉,須建立完善倉儲制度。歷代各種倉制先後繼起,茲介紹要者如下:
1、常平倉:起源於管仲治齊所行「斂散法」,和戰國初年李悝佐魏文侯所行的「平糴法」。由政府出資為糴本,主要目的是平抑穀價,以循環式糴糶備凶荒之年。
2、義倉:由民戶義務輸納穀糧於官,充作糴本,儲備以專為賑災,是民倉。主要賑濟對象為貧者,具鄉里互助精神。就救荒效果而言,較常平倉大,但因不能經常以陳易新,多致腐敗,且地方官多擅將倉米移作他用,未以救荒為先也降其低效能。
3、社倉:始於隋代長孫平倡議「立義倉於社內」,後變為縣倉、郡倉,失去社倉設立原意。宋代朱熹仿古法以社倉賑災,為後代社倉重起之始,也稱民社義倉。社倉是民間發起自營的自發性組織,借官米或以富者米為穀本,待息米積至相當數量,即以息米為穀本,不再收息,且賑災時間較具彈性。後代民戶在正稅之外,向官府加納一定數額的穀物,為社倉米,儲於官倉,幾乎成為民戶向政府繳納的雜稅,須待官府認為必要時發放,對小規模飢荒難以發揮及時賑濟的功能。
4.惠民倉:作用如常平倉,始於後周,宋大行,不如常平及社倉發達,其法是雜配錢折栗躕貯之歲歉則半價 出,本錢由補助而得。
1、常平倉:起源於管仲治齊所行「斂散法」,和戰國初年李悝佐魏文侯所行的「平糴法」。由政府出資為糴本,主要目的是平抑穀價,以循環式糴糶備凶荒之年。
2、義倉:由民戶義務輸納穀糧於官,充作糴本,儲備以專為賑災,是民倉。主要賑濟對象為貧者,具鄉里互助精神。就救荒效果而言,較常平倉大,但因不能經常以陳易新,多致腐敗,且地方官多擅將倉米移作他用,未以救荒為先也降其低效能。
3、社倉:始於隋代長孫平倡議「立義倉於社內」,後變為縣倉、郡倉,失去社倉設立原意。宋代朱熹仿古法以社倉賑災,為後代社倉重起之始,也稱民社義倉。社倉是民間發起自營的自發性組織,借官米或以富者米為穀本,待息米積至相當數量,即以息米為穀本,不再收息,且賑災時間較具彈性。後代民戶在正稅之外,向官府加納一定數額的穀物,為社倉米,儲於官倉,幾乎成為民戶向政府繳納的雜稅,須待官府認為必要時發放,對小規模飢荒難以發揮及時賑濟的功能。
4.惠民倉:作用如常平倉,始於後周,宋大行,不如常平及社倉發達,其法是雜配錢折栗躕貯之歲歉則半價 出,本錢由補助而得。
二、 平時養恤與救災
☆歷考救災方式有:
1. 黜免稅役:放減免各種賦稅或積欠,是政府展現關心民瘼、安慰災民心情的重要措施。
2.施粥:(賑濟)是發生飢荒時,最急切的救濟辦法,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「齊大飢,黔敖為食於路,以待飢者而食之」。
3.居養:此是災荒時的收容機構,歷代於災荒時創立民安、給藥、撫嬰等辦法及收容所。
4.贖子:災荒時,為避免子女餓凍致死,父母不得已出賣子女,為富家義子或奴婢。災後若父母無財力將子女贖回,由政府出資代為之。在凶荒時,也有官方勸諭官民收養被遺棄兒童的辦法。
漏澤園 :宋代官方瘞葬無主屍體使於真宗,神宗漸有規模,徽宗崇寧三年正式設立國家公墓,名為「漏澤園」,負責州縣貧苦無以葬或客死暴露者,訂有詳細規定。後為元代繼承,明代亦有類似機構。
以工代賑: 災荒流行,土地閒置,生產停頓,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發揮,工價最賤,國家有計畫加以運用,將社會潛在衝突與危機化為建設力量,是救荒政策中最為積極的辦法。
廣惠倉: 宋代所推行,經常性慈善放穀之倉儲制度。
安樂堂:元代湖南行省在戍軍還途路上,由朝廷出資,沿途每固定距離設立安樂堂,提供軍民醫療、給食、安葬等協助。
三、災荒救濟的意義 ☆評量:災荒救濟之於社會衝突,意義是什麼
在推動消弭社會衝突上,非但執政者努力推行各種積極或消極的救災、善後工作,由富者與有識之士所參與的各種公益團體,也有各項改善貧富不均及調協社會的理想與行動。國家均平賦役的措施,及社會上長久性的互助制度,都是貧富間因經濟利益衝突而產生的的不安不至於擴大,甚或陰消潛弭。因此,社會階級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截然對立,階級壓迫也非絕對。
第六章
娛樂與求財
一、賭博的本質:就賭博動機或目的而言,可分作兩類:
(一)小賭,可能為日常生活的娛樂:
(一)小賭,可能為日常生活的娛樂:
1、消遣。
2、鬥智、鬥技巧、比運氣、考驗個人的眼光。
3、貪小便宜。 4、作為政治和社會交際的應酬方法。
5、社會或同儕間風氣。
(二)大賭:多屬慣性賭或職業賭徒,以財富為目的,以此維生或希望藉此改善生活。
3、貪小便宜。 4、作為政治和社會交際的應酬方法。
5、社會或同儕間風氣。
(二)大賭:多屬慣性賭或職業賭徒,以財富為目的,以此維生或希望藉此改善生活。
☆評量、歷考:請問有哪些因素可能使人從事賭博的本質轉變?
二、賭博本質轉變的因素:賭博的危險性,在小賭到大賭間的過渡地帶。賭博由娛樂好勝,轉變為以財富為目的的投機,可能有下列原因:
(一)賭徒個人由娛樂好勝轉為投機貪財。
(二)客觀環境響影響:國家富裕繁榮或動盪不安時,賭博最為盛行,反映賭博的多重性。
1、國家經濟狀況佳:賭博作為娛樂,目的在競求消費、刺激。
2、時局不安或經濟不景氣時:上層社會以賭博作為發洩方式,一般民眾則以賭博為擺脫貧窮的手段。
(三)人為機因、誘因:特別是組織性賭博集團,能提供大批賭徒賭博場所與各式賭博形式。
二、賭博本質轉變的因素:賭博的危險性,在小賭到大賭間的過渡地帶。賭博由娛樂好勝,轉變為以財富為目的的投機,可能有下列原因:
(一)賭徒個人由娛樂好勝轉為投機貪財。
(二)客觀環境響影響:國家富裕繁榮或動盪不安時,賭博最為盛行,反映賭博的多重性。
1、國家經濟狀況佳:賭博作為娛樂,目的在競求消費、刺激。
2、時局不安或經濟不景氣時:上層社會以賭博作為發洩方式,一般民眾則以賭博為擺脫貧窮的手段。
(三)人為機因、誘因:特別是組織性賭博集團,能提供大批賭徒賭博場所與各式賭博形式。
三、合法賭博的可能利弊
非法賭博組織受限於法律,尚有所忌憚。合法賭博組織則經國家許可,雖然其目的一則在為國庫開源增稅,一則希望以相當程度對賭博活動的壟斷,進而管制賭博活動。然而,往往政治愈腐敗,以賭博為國家稅源的現象便愈猖狂,反招來其他方面的惡,且增加賭徒,甚至慣性賭徒的數量。
四、以清代賭博政策為例,觀察賭博的特點:☆評量:請簡述賭博的特點。
(一)晚清政府以賭稅籌措國家經費,在廣東和廣西等地公開招商,承賭徵稅,形成了國家愈貧而賭博愈盛的異象。
(二)賭博反映時代特色與心態:士大夫多為新式賭具、賭法發明者,其發明來自自身體驗或期待。清末士人以科舉為賭局,且參與者逐漸向社會其他群體擴散。
(三)賭博活動向社會深層滲透:利用不拘賭注多寡、方式簡單易懂、派彩倍數提高、手法看似公正等手段,將賭博活動轉化,吸引一般民眾,甚至貧民,好比花會。
(四)賭博經營企業化:
1、企業化經營後,賭場分工細膩,作弊手法更精巧而有組織,成為組織性犯罪。
2、賭博合法化發展,聚引各類犯罪行為,彼此共生。
(五)地方色彩:
1、內在因素:
a、賭博素材的限制,如動物的生長環境。
b、本地人所發明的賭博活動,在當地形成傳統或模式,排斥其他方式賭博,加深地方色彩。
2、外在因素:主要是當地政府就地合法化。當政府計劃挑選特定賭博合法化時,可能著意於稅收和少數者利益,而忽略打擊非法賭博及其主導者的目的,成為官賭能否成功取締私賭的考驗。
(六)士大夫對自身賭博行為的反省和巧辯:
反映賭博在士大夫階級的氾濫,以及士大夫對賭博的矛盾心理。
1、將賭博行為雅化或階級化。
2、不參與較低俗的賭博。
2. 鞠:因漢高祖引入宮中而大盛,其有鍛練體能和軍訓作戰功能。
3.研究賭博的著作:<<大博經過>>、<<大小博法>>等。
第一節 先秦至兩漢
一、先秦時代:
1、多由娛樂活動衍生而為賭博,主要有四種:
a、六博:象棋前身,精於此業者為「博徒」。
b、奕棋:類似圍棋。
c、鬥戲:以禽獸至昆蟲相鬥為賭。
d、蹴鞠:打毬或擊球。
2、由娛樂衍生的賭博活動流傳相當迅速而範圍廣,包括統治階層與一般民眾。
二、漢代:
*漢代賭博因帝王喜好而盛行,統治階層吸收民間賭博後,反帶動賭博活動於民間流行。
*隨著賭博流行而出現的現象: ☆評量、歷考:請問,賭博大為盛行,在漢代形成哪些連帶現象?
1、賭具製作日趨精良,賭規日漸完備。2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
1、多由娛樂活動衍生而為賭博,主要有四種:
a、六博:象棋前身,精於此業者為「博徒」。
b、奕棋:類似圍棋。
c、鬥戲:以禽獸至昆蟲相鬥為賭。
d、蹴鞠:打毬或擊球。
2、由娛樂衍生的賭博活動流傳相當迅速而範圍廣,包括統治階層與一般民眾。
二、漢代:
*漢代賭博因帝王喜好而盛行,統治階層吸收民間賭博後,反帶動賭博活動於民間流行。
*隨著賭博流行而出現的現象: ☆評量、歷考:請問,賭博大為盛行,在漢代形成哪些連帶現象?
1、賭具製作日趨精良,賭規日漸完備。2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
3、專業賭徒出現。 4、賭博滲入民間日常生活。
5、反對賭博言論出現,主張統治者賭博危害政治、賭博敗壞人心;但也同時存在為賭博張目的言論。
*賭博流行不等同政府縱容賭博,大抵小賭可,大賭不可,官吏、世家子弟與富人尤在禁止賭博之列。
*賭博成為利藪,專業賭徒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賭博活動的發展方向:賭具和賭法簡化、通俗化,以贏取財物為唯一目的,重運氣。
*禁賭言論、法令出現,但成效不彰:魏晉南北朝起,政府對賭博態度由自由放任轉為稍加約束,對士人賭博的處罰也重於庶人。到唐代,禁賭法令進一步發展,有意將娛樂與賭博分開。然而,無論言論或法令,成效皆不彰。

*賭博成為利藪,專業賭徒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賭博活動的發展方向:賭具和賭法簡化、通俗化,以贏取財物為唯一目的,重運氣。
*禁賭言論、法令出現,但成效不彰:魏晉南北朝起,政府對賭博態度由自由放任轉為稍加約束,對士人賭博的處罰也重於庶人。到唐代,禁賭法令進一步發展,有意將娛樂與賭博分開。然而,無論言論或法令,成效皆不彰。
第二節 三國至隋唐
(一)三國、魏晉南北朝:
1、目前雖不見禁賭法令,但存在大量統治階層競相賭博的記載,除好賭和尋求刺激,也利用賭博來犒賞臣下。
2、魏晉南北朝統治階層間盛行賭博:
a、世家大族好賭和豪賭是當時特殊文化表現,是名士對自我的界定,表示自己曠達不羈,不受貶斥賭博的儒家和傳統觀念所束縛。
b、庶族寒門出身者,從事賭博活動,雅戲的成分減少,賭博的成分加重。
c、士族較喜技謀型,庶族寒門較喜機運型
3、賭博成為社會風氣,也成為衡量事物指標,或運命試金石,但相當程度也影響政治和社會正常運作。
(二)唐代
2、魏晉南北朝統治階層間盛行賭博:
a、世家大族好賭和豪賭是當時特殊文化表現,是名士對自我的界定,表示自己曠達不羈,不受貶斥賭博的儒家和傳統觀念所束縛。
b、庶族寒門出身者,從事賭博活動,雅戲的成分減少,賭博的成分加重。
c、士族較喜技謀型,庶族寒門較喜機運型
3、賭博成為社會風氣,也成為衡量事物指標,或運命試金石,但相當程度也影響政治和社會正常運作。
(二)唐代
1、唐代因皇室帶動,飲酒、賭博合而為一,成為一時風尚。
2、科舉取士使士人社會地位隨著「準官僚」身份上升,攜妓賭博因此成為社交活動一環。
2、科舉取士使士人社會地位隨著「準官僚」身份上升,攜妓賭博因此成為社交活動一環。
3、賭博內容變化的不同方向:
a、玩法複雜的賭博,內容簡化後向下傳播,可能使原來玩法逐漸消失。
b、原有玩法繼續在上層流行,性質偏向於「藝」。唐代「博」、「奕」分途,奕轉為代表階級、身分的雅事。
(三)三國至隋唐賭博的特點:☆評量:試描述三國至隋唐賭博的特點。
(三)三國至隋唐賭博的特點:☆評量:試描述三國至隋唐賭博的特點。
1、大量文娛活動被用作賭博,極少數轉為文藝。
2、統治階級好賭,助長了賭風蔓延。
3、賭博成為利藪,專業賭徒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
4、賭博活動的發展方向:賭具和賭法簡化、通俗化,以贏取財物為唯一目的,重運氣。
5、禁賭言論、法令出現,但成效不彰:
魏晉南北朝起,政府對賭博態度由自由放任轉為稍加約束,對士人賭博的處罰也重於庶人。到唐代,禁賭法令進一步發展,有意將娛樂與賭博分開。然而,無論言論或法令,成效皆不彰。
3、賭博成為利藪,專業賭徒、研究賭術著作出現。
4、賭博活動的發展方向:賭具和賭法簡化、通俗化,以贏取財物為唯一目的,重運氣。
5、禁賭言論、法令出現,但成效不彰:
魏晉南北朝起,政府對賭博態度由自由放任轉為稍加約束,對士人賭博的處罰也重於庶人。到唐代,禁賭法令進一步發展,有意將娛樂與賭博分開。然而,無論言論或法令,成效皆不彰。
第三節 宋到明
1.司馬光發明<七國象棋>。
2.司馬光政敵王安石好下圍棋,輸贏不是賭錢,而是賭詩。
3.象棋在明代亦是賭具,且十分普遍。而士大夫也撰寫有關各類賭博的著作。
4.促織經:鬥蟋蟀始自唐玄宗時代。另鬥雞、鬥鵪鶉也十分流行。
5.明代鬥雞更盛極一時,並出現了鬥雞之組織,叫鬥雞社。若干體育活動更帶上賭博色彩,如蹴鞠和捶丸(擊球入動)等。
6.麻將是中國近代國賭,在明代已風行一時。
7.宋代初年對經營賭場的處罰相當重。
8.明太祖市井出身,深明賭博之弊,在南京造一座「逍逢樓」,用來關賭徒,讓其活活餓死。明代賭風大盛,有人歸究於刑罰太輕。
一、賭博的雙向發展:
上層社會若干賭博普羅化進入中下層,中下層若干賭博文雅化進入上層。社會流動愈頻繁,交流情況也愈旺盛。
(一)由俗化雅:
1、與科舉取士、教育開始普及等時代變遷有關,士人參與了賭博文化的創造過程:
a、唐代彩戲或升官圖日漸興盛,影響廣大,好比流傳至今之劉邠〈漢官儀〉。
b、明代王士禎以三國故事為本的彩選圖。
2、由俗化雅的博戲,在當時中上層社會中十分普遍,男女皆宜,如李清照〈打馬圖經〉。
3、士人開始撰寫各類賭博著作,特別是宋代之後,但有時未免流於矯飾:
a、鬥蟋蟀,始自唐玄宗時到宋代大為盛行,賈似道編有《捉織經》,鬥蟋蟀到了明代可謂盛極一時。
b、麻將前身為「馬吊」,在明代已風行一時,主要原因是技術與運氣並重,還講究互相合作。許多牌經多出自士大夫之手,如馮夢龍《牌經十三篇》。
4、組織化:鬥雞、鬥鵪鶉原被視為市井無賴之娛,明代出現專門的鬥雞組織,顯示鬥雞已不限於下層社會。
(二)由雅化俗
到明代,無論是圍棋或象棋,都成了賭具。一般百姓著眼於財物,當時有大量職業棋手、大批棋譜出現。此外,如《奕律》出現,希望賭徒遵守規則,反映當時賭圍棋之盛。
上層社會若干賭博普羅化進入中下層,中下層若干賭博文雅化進入上層。社會流動愈頻繁,交流情況也愈旺盛。
(一)由俗化雅:
1、與科舉取士、教育開始普及等時代變遷有關,士人參與了賭博文化的創造過程:
a、唐代彩戲或升官圖日漸興盛,影響廣大,好比流傳至今之劉邠〈漢官儀〉。
b、明代王士禎以三國故事為本的彩選圖。
2、由俗化雅的博戲,在當時中上層社會中十分普遍,男女皆宜,如李清照〈打馬圖經〉。
3、士人開始撰寫各類賭博著作,特別是宋代之後,但有時未免流於矯飾:
a、鬥蟋蟀,始自唐玄宗時到宋代大為盛行,賈似道編有《捉織經》,鬥蟋蟀到了明代可謂盛極一時。
b、麻將前身為「馬吊」,在明代已風行一時,主要原因是技術與運氣並重,還講究互相合作。許多牌經多出自士大夫之手,如馮夢龍《牌經十三篇》。
4、組織化:鬥雞、鬥鵪鶉原被視為市井無賴之娛,明代出現專門的鬥雞組織,顯示鬥雞已不限於下層社會。
(二)由雅化俗
到明代,無論是圍棋或象棋,都成了賭具。一般百姓著眼於財物,當時有大量職業棋手、大批棋譜出現。此外,如《奕律》出現,希望賭徒遵守規則,反映當時賭圍棋之盛。
二、從宋到明的禁賭
(一)利用迷信心理勸戒賭博。
(二)國家制訂禁賭法令:☆評量:請簡單描述由宋到明,各朝對禁賭採取過哪些主要對策。
1、宋代:國家體認聚賭將引來其他犯罪行為,對經營賭場處罰相當重。
2、金朝:制訂針對國家官員賭博的處罰方法。
3、元代:禁賭更嚴,對賭博行為存在的可能情況,均立法規範、限制。然而,元代禁賭初期、中期較嚴厲,後期則處罰較輕。
4、明代:☆歷考請舉《大明律》賭博規定一例,說明禁賭成效不彰的原因。另申論你對禁賭的看法
a、國家首次以成文法典的形式指出,賭博是破壞社會秩序的禍根,賭與盜互為因果。賭博刑罰不分首從,賭博場所、錢財一律充公沒收;若是職官須加一等治罪。
b、雖然如此明代卻賭風大盛:有歸究於刑罰太輕之說,也有認為與統治階級自身賭博有關。
(一)利用迷信心理勸戒賭博。
(二)國家制訂禁賭法令:☆評量:請簡單描述由宋到明,各朝對禁賭採取過哪些主要對策。
1、宋代:國家體認聚賭將引來其他犯罪行為,對經營賭場處罰相當重。
2、金朝:制訂針對國家官員賭博的處罰方法。
3、元代:禁賭更嚴,對賭博行為存在的可能情況,均立法規範、限制。然而,元代禁賭初期、中期較嚴厲,後期則處罰較輕。
4、明代:☆歷考請舉《大明律》賭博規定一例,說明禁賭成效不彰的原因。另申論你對禁賭的看法
a、國家首次以成文法典的形式指出,賭博是破壞社會秩序的禍根,賭與盜互為因果。賭博刑罰不分首從,賭博場所、錢財一律充公沒收;若是職官須加一等治罪。
b、雖然如此明代卻賭風大盛:有歸究於刑罰太輕之說,也有認為與統治階級自身賭博有關。
馬吊: 麻將的前身,在明代已風行一時。所以得名,是因四人博戲,一主加、三散家,猶如馬吊一足。流行主要原因,是技術與運氣並重,且講究合作,適宜親友間玩樂。
漢官儀: 漢代史學家劉邠所創,由彩選、升官圖發展而來,流傳至今的一種博戲。「漢官儀」以西漢中央、地方官秩升黜次第為本,並附史書所載升黜因由,在遊戲同時亦可明瞭漢代歷史與掌故,號稱「博戲中最雅訓」。
奕律: 王思任所做,內容訂出圍棋奕棋時,希望奕棋者共同遵守的規範。反映以圍棋為賭風氣之盛,且不乏奕棋時作弊之舉。
☆評量:請說明何謂「賭博的雙向發展」。
所謂「雙向發展」,指的是上層社會若干賭戲普羅化,進入中下層;中下層若干賭博文雅化,轉為博戲,進入上層。社會流動愈頻繁,二者交流情況也愈旺盛,可以「由俗化雅」與「由雅化俗」簡括之。
由雅化俗的明顯特徵,是文藝活動成為賭博內容,是先秦以來賭博發展的主要方向,著眼在財物。由俗化雅的背景,與科舉取士、教育開始普及等時代變遷有關。
士人不只在賭博流行的社會環境中成長,也參與了賭博文化的創造過程。由俗化雅的博戲,在當時中上層社會中十分普遍,男女皆宜。士人開始撰寫各類賭博著作,特別是宋代之後,但有時未免流於矯飾。此外,一些原被視為俗鄙的賭博活動,甚至組織化,出現社團等,顯示其已不限於下層社會。
第四節 清代
一、賭博的特點:☆歷考:請舉出二項說明清代的賭博特點
(一)、晚清政府以賭餉來籌措國家經費
(二)、反映時代特色與心態:
1.士大夫是新式賭具或賭法的發明人。
2.一般民眾也拿科舉作賭,那便是闈姓,由清末廣東人發明,以猜中闈場(考場)及格考生的姓的多寡決定輸贏。
(三)、向社會深層滲透
※ 為達到向底層滲透的目的,必須:
1.賭注不拘多少,連乞丐也可下注。
2.賭博方式簡單易懂,文盲也可賭,但帶點神秘性,好讓賭徒去嘗試破解其玄機。
3.彩金的賠數要高,讓窮人有一夕致富希望,才會不斷下注。
4.要表現得公正無欺,讓賭徒輸得心悅誠服。
(四)、企業化經營
隨賭博的合法化及利潤劇增,賭場紛紛出現,成為一種生意。企業化後的賭博作弊手段更精及有組織。
(五)、具地方色彩
1.有些是全國性的賭博,就屬國賭麻將了,有些甚為地方性,如番攤和闈姓起源於廣東,花會起源於福建等。
(六)、士大夫對自身賭博行為的反省與巧辯
二、禁賭的法令和言論:☆評量、歷考:請簡單說明清代主要的禁賭政策
(一)國家禁賭措施:
1、將賭博與亂民、盜賊、和娼妓列為社會四大惡習,在入關之前已加禁止,入關後依照明代律令。
2、清代禁賭,著重賭具、賭場、賭客三層面,尤以禁賭具為禁賭第一要務。律令之詳細、注解之明確、概念之清晰、條例之繁多,均為前代所無,後以判例代替律文。
3、獎勵告發和懲罰徇隱。
2、清代禁賭,著重賭具、賭場、賭客三層面,尤以禁賭具為禁賭第一要務。律令之詳細、注解之明確、概念之清晰、條例之繁多,均為前代所無,後以判例代替律文。
3、獎勵告發和懲罰徇隱。
*宣統三年(1911)頒佈<暫行新刑律>,為適應國際觀瞻,免除了杖流等刑。
(二)國家之外的禁賭努力
1、士紳積極勸說禁賭,從理論、迷信、階級觀念入手抨擊賭博,甚至利用實例增強說服力。同時提出各式遏止賭博的方式,好比主張父執輩必須留意子弟成長環境和娛樂狀況、避免足以誘發賭博的場合、對賭博施以嚴刑峻法等等。如尤侗<戒賭文>;李鄴嗣<馬吊說>;李式玉<四十張紙說>以馬吊的盛行是世運使然。
2、民間人仕大力鼓吹禁賭:報紙媒體撰寫文章製造輿論、組織禁賭公會等。
3、外國傳教士對禁賭的宣傳:撰寫戒除賭博和主張嚴禁賭博的文章,介紹其國賭博和禁賭情況、探討賭博成因,並提供不少新鮮的除賭方法。
2、民間人仕大力鼓吹禁賭:報紙媒體撰寫文章製造輿論、組織禁賭公會等。
3、外國傳教士對禁賭的宣傳:撰寫戒除賭博和主張嚴禁賭博的文章,介紹其國賭博和禁賭情況、探討賭博成因,並提供不少新鮮的除賭方法。
三、禁賭的難易與成敗
☆評量:鴉片戰爭之後,各國租界在上海紛紛成立,幾乎都有賭場的設置,上海因而有「賭窟」之稱。請簡要說明,何以在租界禁賭,比在中國其他地區困難?又,租界禁賭困難,何以丁日昌能在上海租界禁賭成功?
※ 丁日昌禁賭的成功之見識與手腕:
(一)丁日昌上海租界禁賭:
1、租界禁賭的困難:租界當局對賭博採取包容的態度,收取賭博規費以支付各項行政開支。由於租界受到治外法權庇護,清廷官吏擔心因禁賭引發中外糾紛;外國若允許中國在租界內實施禁賭,不啻承認中國對租界有管轄權利。因此,租界禁賭之難,既在清廷官員是否有決心,也涉及當時條約問題。
2、丁日昌租界禁賭的成功,主要憑藉其見識與手腕:
a、公開賭博是多數國家公認的非法行為,租界當局在法理與道德上均難以反對。
b、開設賭場和賭博的人絕大多數是中國人,租界當局只坐收其利,非投資人,此與林則徐禁鴉片不同。因賭博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卻足以影響外國商人投資的生意,故外國商人亦希望該國政府禁賭,加上傳教士的呼籲,造成了對中國有利的情勢。
1、租界禁賭的困難:租界當局對賭博採取包容的態度,收取賭博規費以支付各項行政開支。由於租界受到治外法權庇護,清廷官吏擔心因禁賭引發中外糾紛;外國若允許中國在租界內實施禁賭,不啻承認中國對租界有管轄權利。因此,租界禁賭之難,既在清廷官員是否有決心,也涉及當時條約問題。
2、丁日昌租界禁賭的成功,主要憑藉其見識與手腕:
a、公開賭博是多數國家公認的非法行為,租界當局在法理與道德上均難以反對。
b、開設賭場和賭博的人絕大多數是中國人,租界當局只坐收其利,非投資人,此與林則徐禁鴉片不同。因賭博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卻足以影響外國商人投資的生意,故外國商人亦希望該國政府禁賭,加上傳教士的呼籲,造成了對中國有利的情勢。
c、利用國際利害形勢,創造支持禁賭條件,使少數未支持禁賭外國轉變態度。外國之中,英、美、法是關鍵國,故將利害關係較少的普、俄和挪威捲入其中,形成贊成賭博的大多數,使英、美率先同意,那法國就較易對付了。
*此外,同治六年(1867)丁升任江蘇布政使,十月升巡撫,丁對禁賭不遺餘力:
1.對境內賭博情況力求全盤掌握。 2.嚴禁官吏涉足賭場和包庇賭博。 3.對賭場恩威並施。
(二)中國賭博合法化之始 ☆評量:請簡述中國賭博合法化之始 ☆歷考:清代原本禁賭,但清末卻以賭餉來籌措國家經費,請分析其轉變原因
1、郭嵩燾廣東開賭原因:
a、中外戰爭和太平天國起事使清廷國庫空虛,在賠款和軍餉壓力下,中央不但沒有能力資助地方,反要地方增援中央調度。
b、廣東海禁開放後,關稅收入不敷使用,各項稅收減少,地方財用、兵餉不足,可能引發變亂。
2、郭嵩燾對「闈姓」處以罰款充軍費,變相開中國賭博合法化先例後,各單位紛紛效法,以賭款作為開源之法。然而,除有官員徇私舞弊情形,賭稅對國庫增益成效也值得斟酌,而有後來的禁賭運動。
1、郭嵩燾廣東開賭原因:
a、中外戰爭和太平天國起事使清廷國庫空虛,在賠款和軍餉壓力下,中央不但沒有能力資助地方,反要地方增援中央調度。
b、廣東海禁開放後,關稅收入不敷使用,各項稅收減少,地方財用、兵餉不足,可能引發變亂。
2、郭嵩燾對「闈姓」處以罰款充軍費,變相開中國賭博合法化先例後,各單位紛紛效法,以賭款作為開源之法。然而,除有官員徇私舞弊情形,賭稅對國庫增益成效也值得斟酌,而有後來的禁賭運動。
※其他官員對賭博的態度:
1.光緒26(1900)李鴻章任兩廣總督,為應付甲午戰爭賠款的鉅額洋債,以籌辦海防經費為名,大開禁賭。
2.光緒29(1903)岑春 火宣 任兩廣總督,接到粵省京官的聯名上書,要求按步就班禁賭。
3.隨著科舉制度的明訂廢除及立憲運動的風行,興起了禁賭運動。
4.禁賭最大的難題,仍是如何另籌財源以抵銷賭餉。
(三)廣東禁賭運動
1、背景:科舉制度明訂廢除、立憲運動風行、有效禁煙(鴉片)的成果。
2、推行者:除仕紳主張禁賭,更依靠各界團體和輿論。
3、禁賭之難,仍在如何另籌財源以抵銷賭餉。主要以增加鹽捐、酒稅、藥膏牌照捐三項的餉銀來抵銷賭餉。
4、結果:報章形成輿論壓力,禁賭運動為期雖短,但十分成功,且得到了廣東廣大群眾及各大報紙大力支持。雖因辛亥革命爆發,禁賭運動也遭擱置,大規模公開賭博基本上暫時匿跡或有所收斂。
三、對清末賭博或弛或禁的思考
1、背景:科舉制度明訂廢除、立憲運動風行、有效禁煙(鴉片)的成果。
2、推行者:除仕紳主張禁賭,更依靠各界團體和輿論。
3、禁賭之難,仍在如何另籌財源以抵銷賭餉。主要以增加鹽捐、酒稅、藥膏牌照捐三項的餉銀來抵銷賭餉。
4、結果:報章形成輿論壓力,禁賭運動為期雖短,但十分成功,且得到了廣東廣大群眾及各大報紙大力支持。雖因辛亥革命爆發,禁賭運動也遭擱置,大規模公開賭博基本上暫時匿跡或有所收斂。
三、對清末賭博或弛或禁的思考
(一)開禁對賭博風氣有何影響?
賭徒增加,投資賭博的金錢不斷增加,是開禁之弊,清廷難辭鼓勵賭博之咎。
(二)政府弛賭是否充分達到開源目的?
開賭後,若未能有其他周邊措施配合,非但財政效益降低,且反助長吏治敗壞。
(三)無可否認,部分賭餉確是用於國防和新政,但開源是否非開賭不可呢?大中國近代工業化發展遲滯,主因資金不足,大量資金消耗於賭博。為政者應致力建立優良投資環境和多元投資管道。開賭之後,政府也必須有完整的監督和管理制度,否則開源效果不彰,更造成貪瀆風氣盛行和吏治敗壞
賭徒增加,投資賭博的金錢不斷增加,是開禁之弊,清廷難辭鼓勵賭博之咎。
(二)政府弛賭是否充分達到開源目的?
開賭後,若未能有其他周邊措施配合,非但財政效益降低,且反助長吏治敗壞。
(三)無可否認,部分賭餉確是用於國防和新政,但開源是否非開賭不可呢?大中國近代工業化發展遲滯,主因資金不足,大量資金消耗於賭博。為政者應致力建立優良投資環境和多元投資管道。開賭之後,政府也必須有完整的監督和管理制度,否則開源效果不彰,更造成貪瀆風氣盛行和吏治敗壞
(四)禁賭何以困難?
1、各地官吏寬嚴不一。
2、官、紳、商的盤結:
a、基層吏員與賭商互相勾結:開賭後,除非能擬定完整、獨立的營運管理和監督制度,取代原有利益集團,否則只能包容,與之合作。
b、禁賭時官紳商勾結,開賭後官紳商合辦,禁賭更需要大魄力。
1、各地官吏寬嚴不一。
2、官、紳、商的盤結:
a、基層吏員與賭商互相勾結:開賭後,除非能擬定完整、獨立的營運管理和監督制度,取代原有利益集團,否則只能包容,與之合作。
b、禁賭時官紳商勾結,開賭後官紳商合辦,禁賭更需要大魄力。
禁賭運動: 隨科舉制度明訂廢除、立憲運動風行、鴉片禁煙的成果,仕紳開始主張禁賭,加上各界團體和輿論的支持,而有廣東禁賭運動產生。透過報章形成輿論壓力,禁賭運動為期雖短,但十分成功,且得到了廣東廣大群眾及各大報紙大力支持。主要以增加鹽捐、酒稅、藥膏牌照捐三項的餉銀來抵銷賭餉,解決最困難的「如何另籌財源以抵銷賭餉」問題。雖因辛亥革命爆發,禁賭運動也遭擱置,但大規模公開賭博基本上暫時匿跡或有所收斂。
闈姓: 清末廣東人發明,以猜測科舉中第者姓氏何者為多以定輸贏的賭博,自鄉試以至會試,以及學政的歲考、科考,都在賭局之列。
☆歷考:賭博難禁,有些國家索性由政府來開賭,正面的目的為何?又開賭有什麼可能的後遺症?
*目的:
1.政府以開賭為國庫開源,雖然是希望藉由相當程度壟斷,增加國庫收入。
2. 並趁機管制賭博行為(防止化明為暗)
*後遺症:
1.人類冒險以求取更大利益的行為,都具賭博性質。賭博盛行是社會結構問題,包括投資管道不順暢、民間游資充斥、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。將賭博地下化,對民眾賭博大力禁抑,而忽略社會不公之改造,無法解決問題。
2.開賭的負面效應:賭博對人類社會有一定調和作用,但形成的社會問題,乃與金錢、暴力、女色乃至毒品關係密切。賭博存在與擴大經營,反映官紳與惡勢力相互勾結。經營賭博的暴利與利益衝突,可能造成社會秩序混亂。賭博者性格的冒險、反社會傾向,也可能對社會價值形成挑戰,或造成治安危害。
2.開賭的負面效應:賭博對人類社會有一定調和作用,但形成的社會問題,乃與金錢、暴力、女色乃至毒品關係密切。賭博存在與擴大經營,反映官紳與惡勢力相互勾結。經營賭博的暴利與利益衝突,可能造成社會秩序混亂。賭博者性格的冒險、反社會傾向,也可能對社會價值形成挑戰,或造成治安危害。
3.因消遣、好勝、貪便宜、應酬或同儕風氣而從事的娛樂消遣性賭博行為,不足以成為嚴重社會問題。然而,以財富為目的的投機性賭博,確有其危險性。可能促成娛樂消遣性賭博轉為投機性賭博,增加一般賭徒與慣性賭徒數量,進而帶來其他社會問題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